2010年10月23日

去看了同事的個展http://blog.roodo.com/nanhai/archives/11815123.html,在展出空間外圍搭鷹架的帆布和錄像的房仲員生動模仿(咦,怎麼知道是偽房仲還是真房仲)有種噗嗤的明白諷刺(竟也真有人詢問是否售屋,虛實更加混雜而有趣了,應該要錄下來成為回應的一部分)我卻在繞完一圈後出去買水回到展間前才發現(另一種觀展順序的討論-真有觀展順序這回事嗎?),個展標題「塵埃碎屑」可能指都市建設的幻化(以碎石塊舖底所呈現的崩落建築、投影於布幔的模糊的城市景觀的影像皺摺),也許亦能指片段化的情感記憶(以和假公園原來場景相關的人物立於其上的相片和對此地的個人故事文字敘述);但究其實同樣易於遺忘…(雖然作者的用意並非指稱遺忘…應是偏向強調微小情感記憶多於建物碎片)。座談的討論多圍繞在都更,於是不可避免的所謂的兩造立場仍是必須被包納考慮,以及其操作可以如何激烈或溫婉…(只要有其意義的建立甚或說服自己);如果再回到那個「為什麼要都更?我/們(誰?)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之問,恐怕一來對象的多重模糊(是否都更拆到我家才和我有關?如果我是既得利益者呢?我怎麼區分是或否?非既得利益者只能標示良心或正義嗎?)二來可以從殖民或文明或經濟利益等各種角度(繼續龍應台與陳映真之辯,誰的文明?什麼樣子?)的如此下去沒完沒了。沒完沒了並非不好,而且甚至也許是,如何讓利益之外的事發生?如何因清楚知道身處共犯結構而可以不只是知道而已(但該如何?這裡好需要討論,可能不只是反省)?不過就算每一個人都在保護自己,也不需要因此產生法西斯統治。

而已經晴天了。
前幾天的大雨,騎車上下班好幾次被風吹偏了(我想我的時速是20)眼睛被雨打得快睜不開,回家發現人事行政局的首頁沒有任何颱風的放假消息,這樣的風雨不到標準嗎?標準是怎麼來的呢?

今天的報紙有一些線索:
來源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928406.shtml
「原因之一是目前預報是數值預測模式,排除人為的主觀研判,簡單說,是就電腦呈現的觀測數值分析解釋,盡量不攙進個人對氣候長期觀察的經驗研判,亦未考慮暖化及極端氣候強降雨大增等氣候變遷因素。」
「其次,目前颱風警報的發布是針對風力強弱,不是雨量大小;中心風速每秒五十一公尺以上就認定是強烈颱風,但時雨量兩百毫米或單日降雨九百毫米的成災雨量,則不據以宣布是強烈颱風,甚至不認定是颱風。簡單的說,目前只預報「風颱風」,不管「雨颱風」,但事實是極端氣候最常見的是強降雨成災。」

另外也提到:
「宜蘭在地的因素,是原來的天然滯洪能量近年遭到嚴重破壞。宜蘭以水聞名,天然湧泉、大面積的水田、近六十處天然濕地、一百多個埤塘,讓蘭陽平原不止居住環境好,滯洪能力也遠優於西部縣市;但雪山隧道通車讓宜蘭瞬間就得扮演台北後花園的角色,商業算計、炒作加上修法放寬非農民取得農地,填平了埤塘、濕地、水田,數不盡會呼吸的土地廢耕覆土,蓋出一棟棟民宿及豪宅的同時,天然滯洪能量大量喪失。」

怎麼辦呢,當小林村被掩埋的那種所有人要堅強面對的傷害還在時,類似的事再度發生了。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覺得荒謬,非常荒涼的荒謬,最荒謬的是彷彿那些的確都只是自然災害罷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