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乎沒在大銀幕看過日片,不過因為有免費票而去看了”超感應”;查場次時又看到開眼有人轉貼何瑞珠自壹週刊的試片評論,因為她評得很糟,反而讓我有另一種期待,看完覺得,何瑞珠大概是不懂日劇引人發笑的原因吧;總的來說是我覺得很可愛的一部片。而且我最討厭看內心戲了,帶過去真是令我心情愉快。有內心戲就叫作深度嗎?那我大概是相當沒有深度的人吧。我喜歡電影的畫面總是充滿光線,小鎮的炎熱夏天和那又怎麼樣的對話;電影裡確實很多不合理的部分,也有些地方直接不讓觀眾回想就帶了過去畫面告訴觀眾,粗糙得很合適不動腦筋。但有意思的部分是,為什麼自願承擔?將痛苦轉移到自身,別人會因此好一點嗎?
栗山千明沒帶傷疤離開小鎮,看見跌倒的孩子挨母親小小的責罵,回答,沒關係一點小傷而已。哪個人不跌倒留下疤痕呢,讓人承擔的人又不是往後就都一路順暢。承擔者的贖罪心態,自己的母親好不容易答應見面,卻笑著說,為什麼,還追到這裡來呢你這個怪胎,這一切,都是你害的喔。
這麼一來,繼續活著還為了什麼?乾脆就救那些因為連環車禍而受傷的人們,將所有傷口集中給自己,死掉算了吧。很可愛的另一點是,即將著火的翻覆車裡還有母親和嬰兒;兩個男主角拼死拼活爬不起來,而剛剛拯救的人們卻合力趕過來救出了母子。幫助是相互的啊,就很單純的。
結局仍然是完美的日式結局,就算被怨恨也要充滿勇氣的活下去那種總是不放棄;然後三個人還是在小鎮裡,天真,和諧,典型。但我想起的是非常讓我驚豔的”芝加哥”結局,那時我以為芮妮齊薇格就要回去當主婦了,回去那個悲哀的丈夫身邊,一切就和所有事件發生之前一模一樣,但不。凱薩林麗塔瓊斯和她組了雙人女殺手歌舞秀,大受歡迎。看到那結局是最讓我感到尖銳,快樂,而且有一種「總算」的感覺;日劇並不鼓吹女人獨立吧所以幾乎沒有這樣的情節。
題外話是,我超喜歡晾被單的屋頂。
超感應kids
荻島達也
日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